Featured image of post 受够了 MacOS,我给 Macbook 装上了 Linux

受够了 MacOS,我给 Macbook 装上了 Linux

这次,我不再需要换回 MacOS 了。

现在已经换成了 Arch,btw。

现役一台 MacBook (Retina, 12-inch, Early 2016),官方最高支持到 Monterey,当时收来的时候我认为,我会 Stick with MacOS。

这么说是因为 MacOS 在我卖掉的老 MBP 上给我的印象是稳定好用,当时的想法是出掉 MBP 买入一台廉价而性能够用的 Windows 游戏本和一台天天带出去的轻薄本——事实上我也不后悔这个决定。

好吧我承认我高估了这颗两核 m5 的性能,目前的状况是:如果使用 MacOS,必须要开启「减弱动画效果」,否则会卡得生活不能自理。这就是 MacOS 的另一个特点:「易卡难崩」。

于是我给我的 MacBook 装上了 Linux,就有了现在这篇文章,written on Ubuntu。

Typora On Ubuntu

Why Ubuntu?

我其实并不是很喜欢 Ubuntu,选用 Ubuntu 更多是一个无奈的权衡。

本次安装 Linux 的目的是获得更好的性能和更流畅的体验,让我的日常工作更加轻松。这台电脑是我的日常装备之一,我不太希望选择一个不够稳定的分支。之前滚坏过一次系统的经历让我直接把 Arch 排除在外。我有太多事情要做,时不时滚坏的系统? Don’t have time for that. I just want a system that works out of the box 。

本来想装 Pop!OS——System76 基于 Ubuntu 打造的系统,但安装器不知为何老是闪退,遂放弃。

distrochooser.de选出了 OpenSUSE,并且在虚拟机上装好 OpenSUSE + Xfce 试用。我非常喜欢这套环境,但 Xfce 似乎不支持 HiDPI,也不优先考虑。YaST 真的很好用,将来我会在别的电脑上用这套系统,但这台电脑,no。

在这台 MacBook 上,Ubuntu 的驱动问题算是最少的。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分支,我也尝试了一些别的 Debian 系 Distro 比如 Linux Mint、Deuvan,甚至国产 Deepin,没有一个拥有良好的硬件兼容性。

在作出这些尝试以后我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再挑三拣四,先用 Ubuntu 权衡才是最优解。

Software:How Ubuntu fits into my workflow

我在安装时就选择安装了 ThunderBird、Libre Office 等软件。在进系统后也很快就用 apt 安装好了所有我需要的 CLI 工具以及大部分应用。

我在 MacOS 下的包管理器是 Homebrew,换到 Ubuntu 就改用了自带的 apt,也接受了 snap,即使这会影响到我安装 GTK 主题后的一致性。1与 Homebrew 相比,apt 提供更多的软件包2,且 Homebrew 终究是作为一个第三方包管理器存在。

为了安装一些别的应用,我也安装了 flatpak 作为额外的包管理器。虽然比较难用,但也确实扩充了软件的选择范围。

Browsing

Chrome 依旧是我的主力浏览器,我难以放弃它的同步功能,Which means I have no choice.

所有网页都可以正常工作,就像在 Windows 和 MacOS 上那样,as expected.

Office files

学生要看的 Word、PPT、PDF 等,这些在 Libre Office 上显示效果超出我的预期——基本都能正确显示。字体什么的都是小问题,.doc.ppt文档的布局都正常,渲染也没有错误。

即使是公式渲染也基本正确

大部分时候布局都是正常的

我从不在这台电脑上做编辑 Office 的工作,即使在 MacOS 下也是如此。有这些工作我都交给了我的 Windows PC。

即便如此,在 MacOS 上我却依旧全量安装了 Office 365。Office 365 在后台更新频繁,我打开 Office 时,经常弹出「正在验证xxx」的提示,每次都要等很久,非常烦人。相比之下,Libre Office 只在我apt upgrade时才会更新,用起来不知道比 MacOS 舒服多少。我已经在考虑将这台 MacBook 上的 Office 365 换成 LibreOffice。

时不时弹出的「正在验证」

Blogging

我以 VSCode 作为代码兼文本编辑器,用 Typora 来写 Markdown 文章,用 PicGo 作为图床上传工具,用 Git 把写好的内容和配置推到 Github 上并发布。我还在本地安装了 Hugo 用以预览我的修改,这些工具配置好以后使用起来和在别的平台上无异。

Music

我主要使用 Spotify 和网易云音乐来串流音乐。其中 Spotify 有 Native 版本,网易云的 Linux 客户端早已停止维护,可能网页版才是更好的选择。

Youtube 其实也是个听音乐的好地方。

Social

QQ 的全功能 Electron 重构版本 QQNT 原生支持所有主流的分支,还有 Telegram。至于微信,我暂时没有什么硬性需求,用手机就可以了,有文件要传到电脑上可以用 QQ 中转。

主流的 Twitter Like 社交平台和 Fediverse 实例都有网页版,部分还有 PWA3 可用,这些用 Chrome 就可以解决。

ThunderBird 是非常好的邮件客户端,我在 Windows 上已经在使用,换到 Ubuntu 的预装更无需重新适应。

Password Management & RSS

我的密码管理器是 BitWarden,一样原生支持所有的主流分支。

RSS 阅读器有老朋友 Fluent Reader 和 Thunder Bird,Fluent Reader 把 Fluent Design 直接原封不动搬了过来,一样支持 Fever API 让我和 FreshRSS 同步。

FreshRSS 在 Ubuntu 上的样子

NewsFlash 也是很好的阅读器,原生支持 FreshRSS,稍微有点麻烦的就是必须用 flatpak 安装,同时滚动时我能感觉到明显的卡顿和发热。不知道是软件自身的优化问题还是 flatpak 的问题。

NewsFlash 也是很现代化的 RSS 阅读器

Proxy

网络代理我采用 Clash Verge 和 proxychains 的组合,解决了终端和系统代理的问题。除了在打开管理面板的时候 Tauri 很占资源以外,本身依然是稳定好用。至于 Proxychains 是用来解决部分工具即使设置了环境变量也不遵循的问题而安装的。我只需要配置好然后proxychains任何一个命令就可以让这个命令走代理。

Terminal

终端应用直接采用默认的就好,我并不是 Bash 死忠粉,所以后来我也换到了 Zsh,和 MacOS 上一样安装了 Oh My Zsh。最近看到了 Terminology,准备一试。

Airdrop alternative

传文件的需求我用到了 QQ 和 Snapdrop。

My experience with Ubuntu

在浏览器越来越强大,网页版应用和 Electron App 越来越多的今天,Ubuntu 的软件生态虽然无法和 MacOS 和 Windows 相比,但也足以让我有底气 to make the switch。

It’s impressive

Ubuntu 的性能相比于我在 MacOS 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在安装时我直接分了 4G Swap,所有的应用都启动的非常快,与 MacOS 上弹个半天形成的对比非常强烈,甚至让我怀疑我到底是不是在用同一台电脑。对于这个性能表现我非常满意。

即使是 CLI 应用,Ubuntu 上跑起来也比 MacOS 上要更快,更利落。以我最常用的 Hugo 来说,hugo server甚至比我的 Windows 电脑要更快,以至于我甚至愿意用它接上电脑来继续写文章。

续航是我最满意的部分:得益于更加干净的系统和无风扇的设计,目前这台 MacBook 一次充电可以连续使用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相当于超过 8 小时的亮屏时间。但需要注意 Tauri 应用的效率问题,体现在实际使用上就是尽可能少用 Clash Verge 的控制面板。只要使用得当,就可以获得超过 MacOS 的续航体验。

Ubuntu的续航让我非常满意

高分辨率支持还不错,只要整数倍缩放就不会出现应用模糊的问题,但 200% 的缩放未免太大了一点,也许我该直接调调 DPI?

It’s not perfect

蓝牙和扬声器无法被驱动,我尝试过打内核补丁,但毫无用处,这意味着外放根本不能用,蓝牙耳机、键盘、鼠标也想都别想。键盘背光几乎没法用,想要黑灯瞎火的打字几乎也是不可能的。前置 Facetime 摄像头也无缘被驱动,虽然我在 MacOS 上也几乎不用它。

触控板的防误触约等于没有,写东西时非常容易被触控板干扰,目前我的解决方案是在写东西时用TouchPad Indicator4的快捷键直接禁用触控板。但这样的体验自然就不如打磨过防误触的 MacOS。

双指滚动的速度太快,导致我看网页时不得不使用方向键滚动网页。为了调整滚动速度,我试着从 Wayland 换到 Xorg,并用 Xinput 调整设置,但暂时还没有看到成效。

各种驱动上的问题以及体验上的小问题非常影响体验。我知道,这些问题中的某一些可能只需要花些时间和精力去做些 tweaks 就可以解决。但要在折腾和生产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的话,我想我大概会保持现状。

Wrap up

我第一次安装 Linux 时用的是 Ubuntu 16.04 LTS,当时的我苦于 Linux 软件生态的匮乏而试着去折腾 Wine,许久终于用上了一些必要的 Windows 软件,最后却因心累而换回了 Windows。今天,我同样在安装 Ubuntu,除了驱动问题外,我几乎从没有遇到任何麻烦,并且几乎全程乐在其中。这次日常使用 Linux 的尝试无疑是成功的。

我可以说 Linux 见证我成长。现在的我已经可以拥抱开源生态系统,很显然,这次,我不再需要换回去了。


  1. Canonical 维护着一份主流 GTK 主题的 Snap 移植,但每次安装新的 Snap 应用都要手动切换,非常不方便。 ↩︎

  2. 相比之下,Homebrew 更像是一个命令行形式的 Appstore。当然我最喜欢的包管理器还得是 pacman。 ↩︎

  3. Progressive Web APP,渐进式 Web 应用。 ↩︎

  4. 本质上就是调 Xinput。 ↩︎